李宇嘉(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安全配资网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简称《通知》),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提出2030年“百城万圈”的目标。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指的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更是新时期保障民生、投资于人,将居民所需所盼、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化”,以功能集聚、服务便利的生活圈来集中解决。
《通知》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建成1万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打造500条“银发金街”、500个“童趣乐园”;推动一批基础型、提升型便民生活圈升级为品质型,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0%以上。
首先是扩大覆盖范围。2025年有条件的城市全部行动,到2028年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地级以上城市主城区向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延伸,实现试点城市社区全覆盖。当然,扩大覆盖范围并非面面俱到。区域上,重点在老旧小区、产业园区、城乡结合部、县城社区等存在生活短板的区域;内容上,要与养老托育、购物、健身、娱乐文化、就业服务和健康医疗等相融合。
其次是优化设施布局。便民生活圈建设涉及居民生活各个领域,又是以“盘活、补充为主,增量为辅”为供给逻辑,注重规模、功能、结构和网点的精细化工程。因此,在布局上需要以社区为单元,推动存量物业空间、土地复合使用、功能转换。考虑到各个社区交付年代不一、短板弱项不同、人口结构差异(特别是老龄化),须落实一圈一策分类建设的布局原则。
利用闲置厂房、仓库补短板的,主要针对的是标准化、适老化、适儿化和无障碍升级改造;对于商业设施空间不足的,利用早餐车、蔬菜直通车、自助售货柜等移动式商业设施来满足;对于新建社区,改变过去业态分散的布局模式,注重发展集聚式商业形态,社区商业、邻里、社区养老服务、老年活动等要一起规划,并作为配套服务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交付。
对于商业设施,需要遵循商业新需求、新模式,如发展贴近百姓的社区商业、综合菜市、生鲜超市;另一方面,社区商业与休闲、文化、养老、托育、公共服务等业态和功能融合的基础上,基于青年、老年、小孩等不同群体打造特色商业区;同时,融合和特色化还可在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搭载。
再次是推动业态升级。这主要是基于社区治理、城市体检、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发现的缺失项、新增项、滞后项,需要分门别类推进建设。通知明确提出,把养老服务作为便民生活圈的必备业态。做好为老服务这个业态,主要是整合资源。一是整合场地设施,包括低效闲置用地、国有资产改造与转型、存量商办等盘活、街道社区公共设施,都可以盘活用来做养老服务;二是整合机构资源,推动“家政+养老”融合发展,可以延展家政的业务范围,比如上门照料,也可以强化家政和养老合作。三是育幼服务业态,其任务主要是增加托育、托位供给。该领域需求很大,市场空间较广,盈利性有保障。为此,通知也提出,社区商业综合体、商场超市可以向这个领域改造。便民生活圈建设,相比物质空间,更重要的其实是服务。第四个任务就是推动服务升级,这里需关注的是向养老、托育、家政、餐饮、配送等领域延伸发展的“物业+生活”。
物业最贴近居民,对其居家、社区生活的痛点、急难愁盼较了解。无论是推进养老设施供给、托育空间拓展、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月”,还是鼓励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等,物业服务既可以拓展上述业务,在提高业主服务黏性、满意度的同时,提高物业服务的增加值,也可以协助居委、社区、街道,推进便民生活圈在试点选择、项目落地、多元参与上做出新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也需要政策扶持,激发多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是空间供给保障;其次是对涉及保障民生、应急保供类要加大租金、税费减免。笔者认为,重要的是政策协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相关内容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服务、完整社区建设和扩大内需战略等国家及各部门政策均有涉及安全配资网,加大相关部门政策协同,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配合最为关键。
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